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7日下午3時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洪天雲,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宣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歡迎出席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進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11場,向大家介紹新時代鄉村振興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是: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先生,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洪天雲先生,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先生。
下面,我們先請鄧小剛先生作情況介紹。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 鄧小剛: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感謝各位媒體朋友一直以來對“三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很高興出席今天的發布會。我先就這十年農業農村發展情況作一個簡要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贏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爲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一,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加夯實。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作爲“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主要立足國內端牢端穩了中國人的飯碗。糧食産能穩定提升,産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2021年産量創曆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産品、果菜茶供给充裕。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産品擺上百姓餐桌。
第二,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迹。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一是脫貧人口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脫貧地區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每個脫貧縣都打造了2-3個特色鮮明、帶動面廣的主導産業,行路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三是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33項過渡期銜接政策出台實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全面建立,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並繼續傾斜支持,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第三,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堅持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發展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有3個數字很有代表性。一個是,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准農田,配套建設一批現代化灌區,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加快改變。第二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組建了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成了4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0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取得了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白羽肉雞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科技成爲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第三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産、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第四,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村面貌煥發新氣象。鄉村産業蓬勃發展,農産品加工流通業加快轉型升級,休閑旅遊、電商直播等新業態不斷湧現,打造了一批現代農業産業園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和汙水治理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實現幹淨整潔有序。公共設施提檔升級,農村供水供電、交通道路、寬帶網絡和學校醫院等設施加快建設,農村民生事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善治鄉村加快建設,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移風易俗持續推進,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第五,農村改革全面深化,鄉村發展釋放新動能。把深化改革作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一是黨領導“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出台了《中國共産黨農村工作條例》,《鄉村振興促進法》全面實施,建立起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二是各項重點改革任務穩步推進,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爲主線,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集體産權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長遠的制度成果。三是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全覆蓋,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較2012年翻了一番多,農民生産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
這些成就的取得,最關鍵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最重要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領航掌舵。總書記始終堅持用大曆史觀來看待“三農”問題,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三農”重大工作,從政治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大論斷,科學回答了“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爲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邢慧娜:
謝謝。現在大家可以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新華社記者:
我們知道,糧食安全一直備受全社會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的農村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實施糧食安全新戰略。想請問一下,十年來我們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措施來端牢中國人的飯碗?謝謝。
鄧小剛:
謝謝你的提問。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確立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形成了新糧食安全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先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爲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來,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作爲“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産能,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重點就是“三個兩”:
第一,大力實施“兩藏”戰略。就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産物質基礎。一是以高標准農田爲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將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落实到省、到县、到地块,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准農田,配套完善農田灌溉水利設施,啓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持續保護好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二是以品種選育爲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培育推廣了一批高産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216個制種大縣、區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設,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第二,著力調動農民和政府“兩個積極性”。就是構建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讓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都有積極性。一方面,強化農民種糧收益保障,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産省産糧大縣全覆蓋。通過價格支持穩預期、收入補貼保成本、保險擴面降風險,經營服務增收益,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特別是這兩年針對農資價格上漲導致的種糧成本增加,中央三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累計發放500億元一次性補貼。另一方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同時將年度糧食生産目標任務分解下達各省份,推動糧食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義務共擔、責任共扛。
第三,加力推進糧食生産“兩化”。就是通過服務社會化和生産機械化,提高糧食經營效率,降低糧食生産成本,推進服務社會化,加快建立主體多元、功能互補、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糧食生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收代儲,將先進適用品種技術裝備和組織形式導入小農戶,培育95萬多個農業社會化組織,服務面積近17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超過7800萬戶。推進生産機械化,聚焦提升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機插機抛等薄弱環節,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機裝備對糧食增産貢獻率顯著提高。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強糧食産能建設,以國內穩産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牢牢把住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今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方努力,夏糧小麥增産豐收已成定局,爲全年糧食豐産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謝謝。
中国三農发布记者: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各地各部門在推進過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謝謝。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 曾衍德:
謝謝你的提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和重要指示批示,闡釋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舉旗定向、領航掌舵,推動鄉村振興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中央連續發布5個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具體部署,明確重點,逐年推進、逐項落實。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堅持爲農民而興、爲農民而建的價值取向,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的工作方法,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取得了積極進展。
刚才鄧小剛副部长作了全面的阐述,我认为有三个显著的标志来印证我们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一是糧食産能鞏固提升。糧食産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为保供稳价防通胀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脫貧攻堅成果基礎得到鞏固。三是鄉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村道路、供水、電網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農村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也是提標擴面,有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此外,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展,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保持穩定安甯,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取得積極進展,是多種因素同向發力、合力推進的結果。我們認爲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化組織領導統籌推進。中央明確提出,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推進工作的有力措施。這五年來,各級黨政負責同志主動擔責、統籌謀劃、強化措施,明確年度任務,層層分解責任,有力有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第二,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中央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對標國家規劃,31個省級鄉村振興規劃全部出台,80%以上的市、縣制定了地方規劃或實施方案,分類有序推進本地區鄉村振興。相關部門編制鄉村産業規劃、數字鄉村規劃、創新驅動鄉村振興專項規劃等,分行業分領域細化鄉村振興目標任務。
第三,聚集資源要素高效推進。重點是引導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發展農業、建設鄉村、富裕農民。一是促進多元投入。各級財政部門把鄉村振興作爲預算安排的重點予以保障,推動土地出讓收入更多用于農業農村,一些省份探索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推動更多地方政府債券支持鄉村振興。二是強化用地保障,制定保障和規範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用地政策,規範設施用地管理,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三是引育鄉村人才,制定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意見,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大力培養鄉村工匠,引導城市人才服務鄉村。
第四,加強監督檢查激勵推進。監督檢查這個“指揮棒”,在促進鄉村振興中起的作用非常明顯。一方面,開展監測評估,建立客觀反映鄉村振興進展的指標和統計體系,采取實地抽查、書面督查、跟蹤調查等方式,評估各地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進展情況。另一方面,推進實績考核,出台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意見。31個省份制定考核辦法,建立資金獎補、用地指標、幹部選任等激勵約束機制,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今年,對20個促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成效明顯的市和縣予以正向激勵。
第五,動員社會力量合力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合力推進,重點是引導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啓動實施“萬企興萬村” 行動,支持民營企業、工商資本下鄉帶農發展,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格局。
第六,完善法治保障依法推進。頒布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法》,這是第一部以鄉村振興命名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規定,正加快制修訂相關配套規章條例,把鄉村振興的要求轉化爲可操作、能考核的具體制度措施。比如浙江、廣東、江西等13個省相繼出台了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法治環境正在不斷優化。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
40年前,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請問過去10年間,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又有哪些新的亮點?謝謝。
鄧小剛:
謝謝,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系統謀劃、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制定了一批頂層設計改革方案,實施了一批縱深突破的改革試點,出台了一批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改革舉措,推動“三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紮實推進。初步確立了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體系,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並行,這是繼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兩億多農戶領到了證書,吃上了定心丸。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穩慎推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鞏固完善。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制逐步健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項試點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國104個縣(市、區)和3個地級市部署啓動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二是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確認,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穩步推進。清查核實集體土地等資源65.5億畝,農村集體資産7.7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産3.5萬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約9億人,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約96萬個,集體産權歸屬更明了、農民財産權利更多了。農村産權流轉交易有序開展,交易品種逐步豐富,服務功能逐步健全。
三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和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政策體系初步建立。家庭農場達到390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95萬多個。
四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制度進一步健全。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調控制度進一步完善,適時調整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和完善玉米臨時收儲制度和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建立“市場化收購+生産者補貼”新機制,實施農業“三項補貼”改革,以綠色生態爲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機制逐步建立,土地出讓收入用于支持鄉村振興的力度不斷增強。
此外,農村領域其他重點改革任務也協同推進。比如,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持續推進,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爲農服務功能更加完備、市場運作更加高效。農墾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成效明顯,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實現既定目標,農墾土地確權發證率超過了96%,50%以上國有農場完成公司制改制。集體林權制度、國有林場林區、水利管理體制、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等各項改革任務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在全國建設了66個農村改革試驗區,累計開展了400余項試點試驗任務,發揮了改革“先行區”“排頭兵”的作用。謝謝。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迹。請問,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有哪些理論貢獻?下一步如何鞏固拓展好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謝謝。
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 洪天雲: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核心要義就是“七個堅持”,即:堅持黨的領導,爲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堅持精准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衆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這些重要經驗和認識,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黨中央最關心的一件大事。去年以來,經過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實現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強化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深入開展排查,及時將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識別爲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幫扶到位、消除風險。
二是強化穩崗就業。確保今年全國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要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三是強化産業幫扶。今年的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産業的比重要達到55%以上,重點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産業發展。同時,多措並舉增加老百姓的家庭經營性收入。
四是強化項目實施和資金支出。充分發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的作用,加快銜接資金的支出,推動項目早實施、早落地、早見效。
五是強化社會幫扶和駐村幫扶。深入推進東西部協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萬企興萬村”等工作。督促指導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做實做細駐村幫扶工作。
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绿色低碳循环正在成为农业发展主基调。请问,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謝謝。
曾衍德: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自覺把農業綠色發展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面,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舉措,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應該講,現在的農村山更青了、水更綠了、田園更美了,綠色正在成爲“美麗中國”的鮮亮底色。從成效看,可以概括爲“三個有效、一個加快”。
第一,農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這些年,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重點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實施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行動,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等級。加強水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推進品種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較十年前提高了0.052,这个成效也是来之不易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了一批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水産种质资源保护区。
第二,農業面源汙染得到有效遏制。這些年,加快推行綠色生産方式,促進産地環境逐步改善。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持續推進,通過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集成推廣農藥減量增效模式,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能力不斷增強,養殖大縣全部開展整縣推進糞汙綜合利用,大型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糞汙處理設施裝備,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稭稈農膜利用水平穩步提升,通過推進稭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同時,加強農膜生産、銷售、使用、回收全程監管,回收利用率超過80%,農田白色汙染治理取得了重要進展。
第三,農業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循環能力。保護修複田園生態系統,優化農田林網布局建設,推廣稻漁種養生態模式,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修護林草生態系統,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森林覆蓋率超過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8%,爲全球貢獻了最多的新增綠化面積。保護修複重點流域生態系統,黃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穩步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複。
第四,綠色低碳産業鏈條加快構建。全産業鏈拓展農業綠色發展空間,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農産品加工業加快綠色轉型,健全農産品加工標准體系,推進農産品加工環節減損增效,農産品綜合加工利用水平穩步提升。農産品綠色流通體系逐步健全,優化農産品冷鏈物流網絡布局,建設約5.1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地农产品低温处理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區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標”,实现了全链条循环利用、全值利用。謝謝。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已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但在大豆、油料等品类上仍然面临一定的产需缺口。今年农业农村部也提出要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请问,目前我国扩种大豆和油料的最新进展如何?下一步措施是什么?謝謝。
曾衍德:
謝謝你的提問。今年農業農村工作任務的重點之一就是擴種大豆油料。從目前的情況看,各項進展都很好。夏糧小麥豐收增産已成定局,這是今年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亮點。現在大豆油料生産成效顯著,有兩個標志。第一個是,油菜籽産量明顯增加,初步預計今年油菜面積超過1億畝,單産水平穩定,增産明顯。第二個是,大豆面積擴種今年有望實現。目前的情況看,通過推行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全年大豆面積將明顯增加,這是今年很顯著的成效。總的看,實現擴大豆、擴油料這兩個目標是非常有信心的。
下一步,我們還有一些工作要繼續做,夏收期間把夏播大豆面積落實落地,同時加強後期管理,努力實現今年大豆油料面積擴大、單産提高、總産增加,爲增加大豆油料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
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各地一直加大力度补短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能否介绍一下相关进展成效?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推进?謝謝。
洪天雲:
謝謝你的提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201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真抓實幹,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今年6月20日,胡春華副總理在福建三明市主持召開了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會議,各媒體都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情況作了大量的報道,我在這裏很高興也願意再給大家介紹相關的情況。
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推開,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其中,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0%。2018年以來,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000多萬戶;全國範圍內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28%左右。
二是農村髒亂差面貌明顯改觀,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幹淨整潔有序。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引導農民群衆集中開展衛生大掃除、垃圾大清理、環境大整治,推動畜禽糞汙、農作物稭稈資源化利用,農村基本實現了幹淨整潔有序,各地區立足實際打造了5萬多個美麗宜居典型示範村莊。
三是農民文明生活觀念顯著提升,生活質量普遍提高。農民屋內屋外更加幹淨、院裏院外更加美麗,農民生活習慣更加清潔衛生,生活方式更爲綠色環保。可以說,環境整治改變了農民的衛生觀念,改出了農村的生活新貌,樹立了農村的文明新風。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分类施策,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形成农村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农民群众参与的良好整治氛围。三是注重统筹推进。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强化典型引导,全國各地都已经有一大批好的典型和好的经验,比如浙江的“千萬工程”經驗、廣東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经验等等,要树立一批示范典型,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謝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大家都知道,产业振兴是五大振兴之首,也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请问,乡村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謝謝。
鄧小剛:
謝謝你的問題。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産業發展,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鮮明指出了鄉村産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十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明確主攻方向,加強指導、加大投入,全力推進鄉村産業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一,農産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重心向县城、中心镇和物流节点下沉,加快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累計建成15.6萬座初加工設施、5萬多個産地冷藏保鮮設施,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70.6%,農産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近25萬億元。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總産值之比達到2.5:1。
第二,鄉村休閑旅遊業穩步發展。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建設了一批休閑農業精品景點,推介了1000多条精品线路,全國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000億元。
第三,鄉村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2萬多億元,農産品網絡零售額4200多億元。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让农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
第四,鄉村産業融合發展漸成趨勢。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産業要素,累計創建140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2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1300多個農業産業強鎮、3600多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打造了一批鄉土特色鮮明、主導産業突出、質量效益較高的鄉村産業發展高地。
第五,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完善就業創業支持政策,吸引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到鄉村創新創業,建設2200多個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萬人返鄉回鄉創新創業,平均每個主體帶動6-7人穩定就業、15-20人靈活就業。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爲鄉村産業發展的基本導向,圍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做文章,把就業機會和産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重點是推進“四業”:一是發展富民産業,重點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産業,持續推進鄉村産業提檔升級,不斷延伸産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二是推進農村創業,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回鄉創業,鼓勵農村能工巧匠和鄉村能人在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增收。三是引導投資興業,優化農村營商環境,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建立綠色優質産品基地、布局加工能力、推進産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四是促進農民就業,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载体,促进产村融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继续支持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謝謝。
邢慧娜:
時間關系,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先到這裏。感謝幾位發布人,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