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畜牧獸醫、農墾、漁業廳(局、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部機關各司局、派出機構,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各直屬單位: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鄉村振興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全力守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紮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任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在工作布局上,重點推進“三個協同”。一是協同推進産能提升和結構優化。堅持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爲頭等大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努力實現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有新提高、農業生産結構不斷優化。二是協同推進成果鞏固和農民增收。把脫貧群衆放在農民增收大格局中統籌考慮,把更多資源力量聚焦配置到産業就業、創業興業上,多措並舉提升內生發展動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脫貧成果持續鞏固拓展。三是協同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質量,增強鄉村治理效能,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有新落點,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加快改善。
一、抓緊抓好糧食和農業生産,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
(一)全力以赴奪取糧食豐收。啓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制定實施方案,加強農田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支撐。要穩定面積、提高單産,確保全國糧食産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壓實責任穩面積。嚴格執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經國務院同意,將糧食生産目標任務下達各省份,確保全國糧食面積穩定在17.7億畝以上。穩定小麥面積,穩定南方雙季稻生産,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挖掘北方農牧交錯帶、西南地區玉米面積潛力。嚴防“割青毀糧”。加強指導攻單産。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選擇一批重點縣(農場)開展噸糧田創建,集成推廣高産高效技術模式。以大豆、玉米爲重點,啓動主要糧油作物單産提升工程,選育推廣耐密品種,配套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技術模式。持續推進機收減損。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強化化肥、農藥、種子等調劑調運。強化扶持穩收益。制定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指導意見,落實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稻谷補貼等政策,逐步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健全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産糧大縣獎勵力度。防災減災降損失。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意見和工作預案,做好物資儲備和技術准備,落實小麥“一噴三防”、水稻玉米“一噴多促”等關鍵措施,科學防範幹旱、洪澇、台風、低溫凍害、高溫熱害等災害。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建設,強化監測預警、聯防聯控、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有效防控小麥條鏽病、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組織各地組建常態化農機應急救災服務隊。積極推進糧食節約減損,制止“舌尖上的浪費”,提倡健康飲食,有效減輕供給壓力。
(二)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國家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將大豆、油料面積下達各省份,並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內容。千方百計穩定大豆面積、力爭有所增加。合理設定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標准,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在東北地區大力推廣糧豆輪作、適度開展稻改豆等。穩定西北地區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實施規模,擴大西南、黃淮:烷L江中下遊地區推廣面積。在新疆次宜棉區推廣棉豆輪作,發展小麥大豆隔年輪作。穩步開發鹽堿地、整治撂荒地種植大豆。多油並舉擴大油料面積。擴大産油大縣獎勵規模。實施耕地輪作項目,對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實行補貼,推廣稻油、稻稻油和旱地油菜等種植模式。在黃淮:捅狈睫r牧交錯帶發展玉米花生輪作,因地制宜發展油葵、芝麻等特色油料生産。技術集成提高單産。開展大豆油菜整縣(農場)整建制高産打造,建設一批“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集中推介一批新品種,集成推廣新技術新模式,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産增效。分類型開展油菜高産競賽,分區域總結推廣可複制的高産典型。加強長江流域受旱影響油菜田間管理,多打抗旱機井,及時促弱轉壯。加快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用品種選育和配套農機改制推廣,分省份組織制定技術方案,分區域開展培訓指導,提升技術到位率和覆蓋面。
(三)提升生豬等畜産品供給能力。著力穩生豬、增牛羊、興奶業,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加強生豬産能調控。開展生豬産能調控工作考核,確保能繁母豬存欄量保持在4100萬頭左右的合理區域。強化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産,防止生産大起大落。穩步發展草食畜牧業。深入開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質行動,繼續支持牧區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奶業生産能力提升整縣推進項目,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支持開展奶農養加一體化試點。開發利用飼草料資源。深入開展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術。启动實施增草节粮行动,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及特色饲草资源。扩大餐桌剩余食物、毛皮動物屠體飼料化應用試點。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強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開展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和重點人畜共患病源頭防控,深入推進畜間布病防控五年行動,建設一批動物疫病淨化場、無疫小區和無疫區,建設一批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
(四)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發展健康養殖。深入實施水产绿色养殖技術推广“五大行动”,開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编制全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進养殖证核发全覆盖,加快建立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推進適度捕撈。强化渔业资源总量管理,推动渔船管理改革,探索推進渤海限额捕捞试点。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加強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大自捕鱼运回力度。開展平安渔业创建示范。拓展發展空間。积极推進深远海养殖,建设一批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规范增殖生产,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因地制宜推广以渔治碱模式。创建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扎实推進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推進渔港管理改革。
(五)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制定設施農業发展指导意见,實施全国现代設施農業建设规划,启动設施農業现代化提升行动,推進設施農業提档升级。開展設施農業贷款贴息试点,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金融等方式拓寬資金渠道,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實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設施農業。以節能宜機爲主發展設施種植業。實施集中育秧设施建设补助政策,集中连片開展老旧设施改造提升试点,加快發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植物工廠。在保護生態和深度節水的前提下,支持西北寒旱地区和戈壁地区利用非耕地发展設施農業。推進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加快补上粮食烘干设施装备短板。以集約高效爲主發展設施畜牧業。深入開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因地制宜发展楼房养猪、叠层高效养禽等立体养殖,加快环境控制、自动饲喂等先进适用装备应用。以健康養殖爲主發展設施漁業。推行湖泊水庫生態環保網箱養殖,加快高標准養殖池塘建設和尾水達標治理。推進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积极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稳妥推進桁架类深远海网箱和养殖工船养殖。
(六)統籌抓好蔬菜和棉糖膠等生産。促進果菜茶多樣化發展。严格開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完善考核實施细则,指導大中城市完善“菜籃子”産品應急保供工作方案,建設一批蔬菜應急保供基地,保障數量質量安全。制定水果産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總結推廣果業發展“延安模式”,推進老旧果园茶园改造。穩定棉糖膠生産。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推动新疆棉花优质优价。继续實施糖料蔗良种良法技術推广补助政策,持续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加快天然橡胶老旧胶园更新改造,推進胶园标准化生产。
(七)推動高水平農業對外開放。優化對外經貿布局。實施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认定第三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持续推進潍坊、宁夏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術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和功能发挥。深度參與國際糧農治理。举办首届全球土壤健康论坛、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深化国际粮食减损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平台建设。深化农业南南和三方合作,實施新一批实地项目。
二、加強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奠定农业强国建设基础
(八)加強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實施方案,分区域、分类型明确任务布局和时序安排,加大投入、持续建设。落實年度任務。确保完成新建4500万亩和改造提升3500万亩年度任务,补上土壤改良、田间灌排设施等短板,統籌推進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建设模式和投融资机制,開展整区域推進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积极利用外资支持绿色农田建设等。強化管護監督。健全完善高標准農田管護制度,落實管護人員和措施,多渠道保障管護資金。健全農田建設監督評價隊伍體系,優化完善監督評價指標,提升日常監督能力。
(九)強化耕地保護和種植用途管控。嚴守耕地紅線。堅決落實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指導各地足額帶位置分解下達,劃實補足、上圖入庫。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辦法。嚴格控制耕地轉爲其他農用地,穩妥推動流向其他農用地的耕地有序恢複。提升耕地質量。深入實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完成1亿亩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推進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實施保护性耕作9000万亩以上。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強化種植用途管控。制定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选择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工作基础较好的县開展试点,加快探索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法律、政策、技術体系。利用农业遥感等大数据技術,绘制全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加快土壤普查。全面開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一半以上耕地、园地、林草地等农用地普查任务。
(十)加快推進农业关键核心技術攻关。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打造农业先进技術集成创新平台,推進各种單項技術集成配套、整體協同,盡快實現熟化技術由點到線到面大面積推開。推進科技创新。全面實施农业关键核心技術攻关,强化央地协同、企科联合,力争在前沿技術领域取得突破。完善創新體系。優化现代农业产业技術体系,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鼓励地方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技術体系,推動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引领型企业。改善創新條件。支持農業領域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布局一批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区域技術公共研发中心、農業農村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加快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技術应用。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實施农业重大技術协同推广计划。分区域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開展重大粮油生产技術集成和试验示范。
(十一)深入實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資源普查。全面完成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加快國家畜禽和水産種質資源庫建設,構建開放協作、共享應用的種質資源精准鑒定評價機制。推進育种创新。全面實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進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強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培育。加快生物育種産業化步伐,进一步扩大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范围,依法加強监管。推進白羽肉鸡国产品种产业化推广应用。強化政策扶持。加強国家种业基地建设。深入開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開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推动實施种子质量认证。
(十二)加快先進農機創制推廣。堅持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兩端用力,生産主體、應用主體兩頭並重,全力推進农机提档升级。加快補上短板。實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以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为重点,推动丘陵山地拖拉机、300马力级无级变速拖拉机、再生稻收获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等研制推广取得突破。推廣適用農機。建设“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继续開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支持农机企业造改结合,保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移栽等重点用机需求。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強化政策扶持。優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實施范围,加快淘汰老旧农机。開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十三)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推進数据整合。加快國家農業遙感應用與研究中心建設,搭建應用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制定農業統計工作管理辦法,健全數據安全制度體系。完善農産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常态化開展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统计核算。创新数字技術。實施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协同推進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術攻关。制定加快推進数字乡村及智慧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拓展應用場景。认定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智慧农(牧、渔)场。深入推進数字乡村建设试点。
三、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衆內生發展動力
(十四)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健全監測機制。指导各地调整监测范围标准,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全部识别为监测对象,组织開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加強跨部门数据共享协同和研判处置。落實幫扶措施。對有勞動能力的監測戶落實開發幫扶政策,引導勤勞致富。對無勞動能力的監測戶做好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兜底保障,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強考核评估。統籌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评价,组织實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完善幫扶政策。及早謀劃脫貧攻堅5年過渡期後制度安排,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研究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
(十五)培育壯大脫貧地區特色産業。深入實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進全链建设。推动中央财政衔接推進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60%以上,支持脱贫地区聚焦“一主两辅”特色主导产业,實施一批全产业链开发项目,開展技術引进、设施更新、品牌营销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加強指导服务。發揮科技特派團、产业顾问组帮扶作用,推進技術服务、人才培训等措施落地。優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拓展一般农户小额信贷服务范围。開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农产品滞销卖难应急处置机制。強化帶農增收。健全完善聯農帶農益農機制,落實經營主體帶動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等增收責任,遴選發布一批脫貧地區聯農帶農益農典型模式。管好用好扶貧項目資産,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
(十六)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實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穩定外出務工就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強职业技能培训,開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支持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稳定扩大就业规模。促進就近就地就業。對返鄉回流人員建立跟蹤服務機制。规范管理以工代赈、公益岗位,重点引导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务工就业、灵活就业。促进帮扶车间稳定发展。開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确保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十七)深化重點幫扶和社會幫扶。加強重点帮扶。健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開展发展成效监测评价。推动帮扶资源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實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对重点帮扶县實施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深化社會幫扶。扎实推進东西部协作,组织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协作地区脱贫县開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加強产业转移、项目引进和产业园区共建。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调整完善结对关系。深入推進“万企兴万村”行动,開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扎实做好援疆援藏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重点区域帮扶工作。
四、加強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推進农业绿色全面转型
(十八)提升農業資源保護水平。推進退化耕地等治理。優化退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實施布局,在南方粮食主产区開展酸化耕地治理试点,在西北灌溉区、滨海地区和松嫩平原西部等開展盐碱耕地治理试点。落实耕地分类管理制度,持续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強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進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有序扩大伏休期特许捕捞范围,全面實施公海自主休渔,科学规范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修订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開展珍贵濒危物种资源和栖息地调查。嚴密防控外來物種侵害。開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完善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控制清除等全链条监管体系。實施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來入侵物種滅除行動。
(十九)集成推進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進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實施化肥减量化行动,建设施肥新技術、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样板区,推广应用智能化推荐施肥系统,推進多元替代减少化肥投入。建设100个绿色防控整建制推進县(农。。修订禁限用农药名录,规范农药行业管理。開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啓動畜禽糞汙處理設施裝備提升行動,推進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深入實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建设一批全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加強农村沼气安全管理。扎实推進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推行废旧农膜分类处置。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稳妥推進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建設綠色發展先行區。选择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開展集成推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探索建立整县全要素全链条综合防治工作机制。組織認定第三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制定農業綠色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
(二十)加強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堅持不懈抓好長江十年禁漁。開展退捕渔民就业帮扶“暖心行动”,推动落實退捕漁民養老保險、幫扶救助等政策。加快實施“亮江工程”,加強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的渔政队伍和能力建设。開展联合执法和专项行动,加強协助巡护队伍建设,健全多部门协同、跨区域联动执法长效机制。開展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和完整性指数评价,评估禁捕效果。推進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支持黄河流域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分区域分作物加快推广旱作节水技術,推進适水种植。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涉农突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在黄河、长江等重点流域选取一批重点县整县推進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二十一)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深入推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擴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産品規模。健全標准體系。制定農獸藥殘留等農業國家和行業標准500項,構建優質農産品標准體系,探索建立體現高品質特征的農産品評價體系。推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實施良好农业规范。完善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制度,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加強质量安全监管。開展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设立包省包片工作组,按上市季节从南到北逐区推進整治,实行月月抽检,加強问题整治,上下联动、下沉一线,嚴打禁用藥物使用,嚴控常規藥物殘留超標。深入實施新修订的農産品質量安全法,加快健全農産品質量安全承諾達標合格證、追溯目錄管理等制度,完善風險監測評估機制。推進国家農産品質量安全县和乡镇農産品質量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建强基层监管检测队伍,强化乡镇网格化管理。強化品牌創建。深入實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實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农业农村展会工作管理办法,辦好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展會。
五、培育壯大鄉村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十二)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産業。突出“土特産”要求,實施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工作推進体系,加快农业全链条升级。做強重點産業。培育一批資源優勢明顯、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支柱産業。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制定重點産業清單,推動標准化生産、規模化發展、品牌化營銷。做精特色産業。立足鄉村特色資源,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點、民族特色、鄉土特征的産品産業,培育提升一批農民廣泛參與、深度受益的鄉村特色産業。打造平台載體。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深入推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推介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认定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十三)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流通業。提升加工水平。實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建设一批国际农产品加工园、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和加工技術科研试验基地,大力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业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支持龙头企业在县域布局原料基地和加工产能,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流通網絡。深入實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在重要流通节点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進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強大型冷藏保鲜、仓储物流等保供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四)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提升鄉村休閑旅遊業。實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认定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制定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休闲农业行业服务指南。鼓励发展教育農園、研學基地、鄉村露營遊、鄉土文化體驗遊等新模式。發展農産品電商。深入實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农产品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鼓励地方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建设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和人才实训基地。
(二十五)推進农村创业创新。強化政策支持。鼓勵地方設立農村創業創新專項基金,落實創業補貼政策,有序引導各類人才在鄉創業。加強技能培训。開展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对有意愿返乡创业人员開展培训。举办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和人才技能大赛,遴选推介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建設創業平台。加強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建設,提升創業服務水平。
六、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二十六)統籌推進乡村建设。健全推進机制。细化乡村建设行动专项推進方案,协调推進村庄规划编制,統籌推進农村道路、农村供水、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加強农村防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管理,指导县级全面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推动實施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建設標准。實施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推动建立乡村建设辅导制度。以县域为单位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建立公示制度。強化示範引領。探索推進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组织推介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二十七)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扎实開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稳妥推進农村厕所革命。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推动分类整改销号。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稳步推進条件适宜、技術模式成熟地区開展农村改厕。加強改厕标准编制,開展节水防冻等技術试点。統籌推進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推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與改廁有機銜接,促進糞汙、有機廢棄物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進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加力推進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中处理、管网截污、分散处置、生态治污等技術模式。深入實施村庄清洁行动,引导农民開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
(二十八)加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進农村移风易俗。组织開展移风易俗宣教活动,扎实開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引导各地在村规民约中充实简办婚丧喜事、减轻人情负担、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孝老爱亲等内容。遴选推介第四批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推广乡风文明建设经验。保護傳承農耕文化。深入實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開展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實施“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系列宣传活动。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办好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開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日特色活动。豐富鄉村文體生活。開展乡村阅读推广活动,遴选推介“乡村阅读榜样”。举办全国“美丽乡村健康跑”等农民体育品牌活动,探索推广“村BA”篮球赛等赛事。
(二十九)加強和改进乡村治理。强化統籌协调。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的文件,統籌推动加強农村基层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等工作。持续推進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推动解决乡村治理突出问题。协调推進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推动做好药品物资供应、重症转诊救治、重点人群防护等工作。深化試點示範。启动第二轮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拓展试点范围和内容。開展第三批“百乡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創新治理方式。進一步推動擴大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治理運用覆蓋面。總結提煉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做法,因地制宜推動在基層廣泛落地應用。
七、積極穩妥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三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進农村承包地改革。擴大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範圍,研究制定關于延包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印發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辦法,健全農村承包地信息平台和數據庫,完善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開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探索逐步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稳慎推進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总结一批可行制度成果,探索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实现形式。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加強宅基地管理基础工作。积极稳妥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引导和规范盘活利用行为。加快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
(三十一)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指导农民合作社加強规范管理。深入開展社企对接,推進示范社“四级联创”,健全农民合作社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推广应用“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開展“千员带万社”行动,鼓励依托社会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加快發展社會化服務。實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以粮棉油糖为重点,兼顾支持開展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的社会化服务。强化服务标准建设和合同规范,推动服务主体与农资、农机、金融等相关主体机构加強业务对接合作。深入實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引导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深入開展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鼓励农垦面向地方開展社会化服务。
(三十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入推進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開展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推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加強监督管理。健全農村集體資産监管服务体系,加強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監督,開展集体资产监管效能提升行动。探索發展路徑。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産參股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村村抱團發展、村企村社聯動發展、職業經理人入村等多種形式的合作。
(三十三)深入推進农村其他领域改革。開展改革试点。深入推進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發揮農村改革試驗區示範帶動作用,總結推廣一批可複制可借鑒的農村改革經驗模式。持續深化農墾改革。開展农垦集团化企业化改革发展质量监测,强化分类指导。制定创新完善农垦国有农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指导意见。推动出台加強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推动解决农垦国有土地权属争议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遗留问题。深入實施欠发达农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强垦行动,培育壮大农场优势特色产业。
八、强化保障,落实落细全面推進乡村振兴各项任务
(三十四)加強规划行动引领。落實重大部署。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印发树立大食物观开发食物资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的指导意见,分领域制定實施方案。推动重大规划實施。制定“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规划實施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组织開展中期评估。协调推進配套专项规划、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计划行动落实。
(三十五)健全乡村振兴推進机制。推動責任落實。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實施办法,加強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強化激勵約束。開展省级党委和政府推進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组织全面推進乡村振兴督查。實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推進示范创建。新创建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按规定開展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研究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
(三十六)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強化財政投入。推動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加,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政策要求。擴大鄉村振興票據發行規模,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範圍。撬動金融投入。持续推進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服务,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库建设,支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贷款投放,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設施農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制定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明確投資重點産業和領域。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融資項目庫,吸引更多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三十七)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強高层次人才培养。培養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建好用好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加大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力度。培育高素質農民。深入實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實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回乡返乡创业人员纳入培育体系,每年培育2万人左右。優化實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開展“耕耘者”振兴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推動人才下鄉。健全長效化鄉村引才機制,暢通人才向鄉村流動渠道,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
(三十八)加強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規。加快推動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耕地保護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修訂漁業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完善種業振興、生物安全、動物防疫等領域配套制度。提高執法質效。深入實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開展执法示范创建和练兵比武。建设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强化品种权保护、农资质量、農産品質量安全、动植物检疫等重点领域执法。推進法律进村入户。探索創新農村普法機制,加快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強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创作推广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产品,開展普法短视频推介活动。推動依法治理。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和部门权责清单。推進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農業農村部
2023年2月3日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