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 首頁 >> 成果轉化 >> 科研成果 >> 正文

南海金槍魚等大洋性魚類養殖開發與利用

撰寫時間:2022-04-12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號:
打印

獲獎名稱及等級:2021年度廣東省動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學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員:馬振華,于剛,周勝傑,胡靜,韋成昱,楊蕊,劉西磊,方偉

成果簡介:

隨著“向海經濟”等戰略思想的提出,以及近岸養殖空間的飽和,海水養殖水域從近岸向深遠海發展;同時,基于我國南海豐富的漁業資源,更多的適養品種尤其是高端養殖品種陸續進入各産研人士眼簾。作爲海洋水産養殖中較高價值的候選種,金槍魚、鰤魚等大洋性魚類因適合50m深海魚養殖而逐漸成爲深遠海網箱養殖新寵。爲開拓海水養殖新空間、優化産業布局及助推深遠海養殖高品質發展,項目以黃鳍金槍魚、青幹金槍魚、鲣魚及小頭鲔等金槍魚及高體鰤、黃尾鰤等鰤魚爲研究對象,開展了人工馴化養殖相關研發工作,並取得以下成果:

(1)項目構建了金槍魚等大洋性魚類幼魚誘捕、轉運技術體系。項目通過改變收網速度、角度及氣浮圈上浮速度等,優化了現有燈光罩網誘捕技術;以成活率爲評價指標,對轉運過程中金槍魚進行了基于抗逆性藥物的降應激調試,成活率達78%,實現了金槍魚野生幼魚轉運技術優化。

(2)項目創建了基于分子生物學、形態學的大洋性魚類種類鑒定技術。項目利用線粒體控制區序列特異性及骨骼形態學觀察,綜合系統發育樹及形態學對不同種類金槍魚進行精准鑒定,爲大洋性魚類鑒定及市場貿易標准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3)項目構建了大洋性魚類基礎生物學理論及馴化養殖技術體系。項目對比分析了野生及人工養殖狀態下大洋性魚類生長特性、骨骼發育及酶活性、血清等生理生化指標的差異,構建了不同生存狀態下金槍魚生長發育模型及生化指標對比圖譜;基于基礎理論研究,項目深入對比分析了不同生存狀態下個體攝食行爲、餌料偏好等行爲學特性,對人工養殖狀態下機體生長規律及典型病害進行了鑒定分析,制定了相關病害防控技術,創新性的研發了金槍魚、鰤魚等大洋性魚類循環水健康養殖模式,爲大洋性魚類綠色高效養殖奠定了技術基礎。

(4)項目構建了人工馴養條件下大洋性魚類品質調控技術體系。項目對不同生存狀態及不同品種的金槍魚、鰤魚肌肉品質進行了對比分析,評價參數包括蛋白質、氨基酸及不飽和脂肪酸等,對印證其營養價值、促進大洋性魚類深遠海養殖産業發展具有推動效果,爲人工養殖效果評價提供了參考依據。

(5)集成上述成果項目最終構建了大洋性魚類捕撈-運輸-養殖綜合技術體系。該體系累計形成論著1部,研究論文20篇,授權專利3項,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0項,制定行業標准1項;項目成果經初步應用,近五年來新增産值4561.3萬元,新增利潤2176.9萬元。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