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 首頁 >> 成果轉化 >> 科研成果 >> 正文

廣東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變化過程及應對策略研究

撰寫時間:2022-04-12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號:
打印

獲獎名稱及等級:2021年度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學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黃洪輝,劉華雪,葉四化,楊玉敏,戴明,李勇,史榮君,韓婷婷,曾雷,陸超華,李娜,廖秀麗,齊占會,黃澤強,谷陽光

成果簡介:

項目從加強廣東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安全的目的出發,針對廣東海洋生物資源數量與質量不斷下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弱化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等關鍵問題,以“摸清現狀、掌握變化、研發技術、支撐管理”爲主要目標,開展了珠江河口、大亞灣、雷州半島珊瑚礁、海藻場等典型生態系統變化過程研究,全面系統梳理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中的主要問題,研究提出了較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研究形成一系列成果,發表論文36篇,其中SCI論文20篇,核心期刊論文16篇;獲授權專利3項(發明專利2項),2名業務骨幹入選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青年拔尖人才。技術成果及建議對策被省核安全應急委員會、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采納,其中三份政策建議獲省領導批示。本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並進行了推廣應用,也爲政府主管部門提供了海洋生態保護系列政策建議並被采納:(1)馬尾藻場生態修複重建技術體系自2014年起在廣東大亞灣水産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示範推廣,由于效果明顯,示範推廣面積逐年增加。(2)核電周邊海域生態災害防治技術體系自2019年應用于大亞灣核電周邊海域生態災害防治。通過采用聲呐探測、水下視頻觀測和拖網捕撈等多種方法,同時結合核電站自身的攔截張網數據,初步摸清了該海域中國毛蝦時空分布和種群遷移聚集規律,爲大亞灣核電冷源安全運行提供了科技支撐。(3)構建了大亞灣保護區綜合保護重要度綜合評價模型,並應用于大亞灣保護區規劃編制和區域優化調整。(4)研究編制了《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技術行動計劃(2016-2020)》,多項政策建議被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采納,爲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撐。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